“东方印迹——中韩日雕版印刷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现场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无论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还是套版印刷都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中韩日三国各自保存数以千万计的雕版和版画作品,在保存、修复、整理、研究、利用以及发挥这些宝贵遗产的作用等方面都有很多经验。为进一步交流中韩日三国博物馆、图书馆、出版社在雕版、版画等印刷品的保护、利用及研究经验;探讨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贡献,研究这些文化遗产如何发挥教育作用。2015年11月28日、29日,“东方印迹——2015中韩日雕版印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召开。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分别致辞,韩国古版画研究会会长、古版画博物院院长韩婵学和日本印刷博物馆课长中西保仁先后发言。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主持。
北大培文总裁高秀芹女士现场讲解
北大培文总裁高秀芹博士应邀出席会议发表演讲,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纸文化包”。“纸文化包”集新展览形式、新教育形式与新媒体互动体验新形式于一身,将造纸术和印刷术都包裹在内,通过富有创意的呈现和体验,让大众感受到中国传统纸文化之美,之动,之丰富。
“纸文化包”外部形态
第一层功能“造纸”
第二层功能“木活字、雕版”
第三层功能“线装书
高秀芹女士介绍,“纸文化包”包括“纸源、纸工、纸韵、字纸”四个主题素材包,“造纸、墨拓、木活字印刷”等数个主题体验包,表现了中国纸的源流、功能、工艺及各种载体形式,充分阐述“一张纸能承载多少文化和创意”的主题,还可深度体验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
高秀芹女士与韩国学者
与会嘉宾体验纸文化包
纸文化包在会议现场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份精美、精致、精彩的“纸文化包”,通过文字、实物、图册、视频的多样化展示,将纸的故事一一呈现、娓娓道来,推动中国纸文化走入平常人家,走进孔子学院,走向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