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搜狐|15位北大学者的书房,一探到底!

15位北大学者的书房,一探到底! 

搜狐 2023-06-28 

1b2be28fc8874754bda1413f2a8b1a52.png


岁月悠悠,阅读漫漫


一方书房,一方诗意


这寸小小的天地


是书本簇拥的“秘密花园”


是学思馥郁的“无人之境”


是北大里最美的地方


其中的学者更是北大最美的风景


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编的


《坐拥书城——北大学者书房》


日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寻大家书斋,访一室幽兰


献给所有爱书的人




书房之书


化作想象世界的砖瓦


书房之房


构成时空交叠的山海


从理工到人文社科


从医学到经济金融


看见大师的另一方世界


<<左右滑动,查看书中的北大学者>>










书房就是天下


2020年9月


北大官微首推“学者书房”栏目


从“书房”这一处特别场域出发


遍访大家大师


与读者一同沉浸式探索


北大学者的治学经历


将他们藏书、读书、写书的瞬间


一一记录成文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雅讲席教授吴志攀


在本书的序言中动情地写道


“这是学者们安身立命之所在,


天下很大,书房很小,


可在学者眼里,书房就是天下。”


上下滑动,阅读序言全文


文科学者大概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买书。虽然学校就有很大的图书馆,市里和区里都有公共图书馆——更不要说国图,学者们还是会买书,并且会努力经营自己的藏书。我也有自己的“书房”,实际上是书库,什么书,我都舍不得散,所以越积越多。过去还在学校管理岗位上时,我的办公室曾经在二层,层层叠叠,堆满了书,以至于管后勤的副校长多次来查看,说是怕我把楼压塌了。


我的导师芮沐先生,先是住在蔚秀园,书房面积很小,除了书之外,只有一桌一椅。学生去找他,师母就临时拿出一把折叠椅,支起来让学生坐。后来芮先生搬到了燕南园,他的书房就宽敞了许多,但书更多了,剩下的空间依然很小,学生来了,仍旧像原来一样,和导师坐得很近。芮先生喝过洋墨水,见过大世面,师母也是有文化的人,毕业于燕京大学,他俩都长寿。芮先生一百岁的时候,还惦记着吃烤鸭,我从增光路的“九花山烤鸭店”打包了送去。师母听说我睡眠不好,就告诉我,每天睡前看几页英文小说,一会儿就困了,“这是秘诀”。


李志敏教授也是我的老师,他不仅是法学教授,还是大书法家。他家里,也有非常简陋的“书房”,一张折叠圆桌就是他读书写字的地方。学生和求墨宝的客人,往来不绝。他就在那圆桌上写毛笔字,站着写,执笔很高,一边写,一边吸着烟。他对我说,“想干的事情就去干,不要想那么多,没有用”。他是看出来我的性格有犹豫不决的一面,想要“当头棒喝”。不过,性格的养成,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是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造成的,不容易改变。李老师的性格其实也并不那么刚猛,就如同他写的字,以碑入草,碑帖融合,刚柔相济。


赵宝煦先生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父亲的老同学、老朋友,我对他非常敬重,也非常亲近。他晚年搬到了蓝旗营的大房子,有不小的书房,可里面除了他自己的座椅空着之外,客人的座椅上也堆着书。我进屋之后,他得搬开这些书,我才有地方坐下。


还有白化文先生,他是我认识的对联写得最好的当世学者,也是我认识的一个大文化人。他搬到温泉西边的寓所后,我曾多次去看望老人家,每次就与他坐在书房里聊。他的书房里全是书,桌子上堆满了,窗台上也堆满了。老人家八十多岁高龄的时候,依然每天“爬格子”,稿约不断。我劝他别这么辛苦了,他说:“人家找我写东西,说明我在人家眼里还有用。等人家都不找我写了,说明我也没用了。”老人家说话幽默、实在,说明他活得非常通透了。现在我也成了“老教授”,想起白先生当年说过的话,觉得很适用。今天还有朋友和学生来约我写文章,说明我还有用,我手里的笔就不能停下来。


讲了这么几位老先生的书房,既是想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书房大与小,书多与少,都没关系,关键看人,人是君子,那不拘小节也不是啥毛病,反而让人觉得光风霁月,天高海阔;另一方面,也想为我自己的书房是如此拥挤、杂乱“辩护”几句,我的老师们就这样,所以我也这样,而且比老师们还不讲究,这可不能都怪我。


看着现在这本书里北大教授们的书房,如此整洁美观,如此雅致大方,我由衷地表示羡慕和敬佩,可惜自己学不来。而且,书要适时聚,也要适时散,我所崇敬的汤一介先生、邓广铭先生等好多老先生,都把自己的藏书捐给了北大。我现在要开始对书房做减法了。如果年轻一辈的学者愿意接,就应该把书送给他们。做学问,就应该一代比一代强,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怕只怕年轻人看不上这些书了。


在我心里,书房好比为学者量身定做的“衣服”,他们穿着合身不合身、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学者,也就是书生,手无寸铁,无权无势,只有这几平方米的书房是属于他(她)自己的,他(她)就是这里的“ 国王”,怎么舒服就怎么来吧。


图书馆呢?当然很好,大学者们都会花很多时间在图书馆里待着,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衣服”,是为大家服务的。文章是自己的好,书房也一定是自己的好。


书房还是学者“干活的地方”。我在工厂里干过,闻到机油味儿,就知道该劳动了。书房也一样,那里有学者最熟悉的味道,有那种氛围,身在其中,写作就有灵感,思考就有灵光。


书房当然能看出一个学者的个性、习惯、格局等,他们选择什么样的书籍、怎么安放这些书籍,都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好多信息。仔细研究大学者的书房,或许能摸到一点治学的门道。


一个好的学者,不能没有书房;一所好的大学,也不能不千方百计为学者们经营和保障安静的书房。这是学者们安身立命之所在,天下很大,书房很小,可在学者眼里,书房就是天下。待在自己的书房里,就好像鱼儿在水、鸟儿在天,自由自在;对着一架又一架的书,那万家的忧乐、百年的兴衰,都了然在心了。


吴志攀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雅讲席教授




“北大学者书房”


呈现学者们“秘密花园”中


上演的一出出精彩


讲述人与书的故事


与读者共赴一场


思想广博、思考精深、思维激荡的阅读盛宴


还记得去采访董强老师的那个下午,坐在那一面书柜前,听老师讲留法岁月时内心的触动。彼时我正为实验和申请忧心,但那一方书香天地和娓娓讲述,让我短暂地忘却了烦恼。也记得冬夜里,窗外风声大作,我们在韩茂莉老师昏黄灯光的办公室被书籍包围着,翻阅一沓泛黄的手写笔记。看着那些细致的山川河流,时间和知识仿佛被定格住,浮躁的心也被抚平。


——杨婉婷


北大地空2018级硕士生


掌灯宇宙,寸心万壑


悠悠万事,阅读为大


捧起这卷书


走入学者名家的书房


一刹书田开辟的天地山海


一片大师打理的桃源之境


裹着惊喜与奇遇


等你来探秘












捧起书卷


以学者推荐书目为锚点


舀起一勺思想


对话经过岁月洗礼的视野眼界


以大师书房伴侣为起点


安顿一刹生命


跨越流逝的时间与无垠的空间


享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之乐


读罢《坐拥书城》,一间间书田打造的广阔洞天在眼前展开。爱旅游读闲书的“贪玩”数学家王诗宬、爱读书更爱藏书的元史研究学者张帆、传播学科魅力的历史地理学教授韩茂莉……每一位学者的书房虽然都是满格的书城,但书籍的品类、房间的布置、摆件的取向都彰显出学者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学术风格。开卷有益,一室书香。知识俯拾皆是,漫步间舀起一勺思想。


——陈姝羽


北大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一桌一椅一坐榻


汇聚生活之烟火气


一灯一人一卷书


共鸣灵魂之栖息地


书中有一位“持灯的使者”


从邻居家到北大图书馆


从朋友家到法国书店


用108本读书笔记


叩响中法双语的文化交流之门




他是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


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


法语翻译家董强


新书出版之际


北大官微特邀董强老师为读者领读


从“一半一半”、平衡和谐的书房中


窥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浪漫旅程


点击视频,听董强教授领读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宝藏之门,才刚刚打开


透过镜头之窗


穿越文字之隙


浓缩智慧光火的微缩世界


徐徐展开,熠熠生辉


邀您进门落座,一同观赏


跟随学者对阅读、对学术、对人生的讲述


于思想精神的广阔洞天间漫步


读有字之书,读无字之书,读心灵之书


发于诗境


幻入妙境


探寻真境


这里有通往世界的窗口


也有来自各地的收藏


有既往经历的见证


更有学术传承的符号


北大学者书房第一季中的


15间书房故事已结集出版


本学期开启的学者书房第二季


目前已推出两期


更多内容即将陆续更新


宝藏之门刚刚打开


未来,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将继续走进更多学者的书房


通过摄影镜头与文字


娓娓道来学者们书香流溢的“痴心”


历历呈现老师们治学从教的坚守


以飨每一位爱书之人


来源: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唐儒雅


摄影:吕宸


视频:马银岭、钟雅晴


排版:刘涵烨


责编:王嗖嗖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邮箱:gbdgw@pku.edu.cn


主题图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