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查询
媒体报道

澎湃新闻:从吴文化博物馆藏朱碧山银槎杯看“仙人乘槎”形象的演变

“仙人乘槎”故事诞生于魏晋时期,在南北朝时期和“张骞穷河源”之说融合形成“张骞乘槎”典故,这一典故在隋唐时期完全确立并达到高潮,被大量运用于文学作品中。宋元之际,故事形象开始作为纹饰题材被用于器物之上,由平面纹饰逐渐发展为设计更巧妙、立体感更强的槎形器。明清时期“仙人乘槎”形象则广泛深入市井生活中,并和吉祥意味浓厚的祝寿含义相融合,成为我国传统吉祥纹饰题材的重要内容。虽然在不同时期、不同情景中,“仙人乘槎”故事有着不同的意境,但毫无疑问这一形象的融合和流传都寄托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图形与寓意完美结合的典范。

北京日报|"如果我们都沉默了,那谁站出来说话?”——从《南京照相馆》看灾难记忆的救赎

陶东风教授在其新著《创伤记忆与见证文学》中指出,20世纪是一个充满人道灾难的世纪,也是最应该铭记灾难的世纪。

新京报|《看,国宝》:“青花束莲纹盘”与青花瓷的世界流行故事

作为国内吴文化研究与展示的特色文博机构,吴文化博物馆馆藏了一批吴地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如新石器时期的“黑衣陶刻符贯耳罐”、战国时期的“古琴”、西晋时期的“青瓷扁壶”、明代的“青花束莲纹盘”等。这些国宝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北京日报|读一读老舍的书,走一走北京的路

老舍先生是一代文学巨匠,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到今天,他的小说依然深受喜爱,他的戏剧仍旧长演不衰。在文学史上,有些作家被当作反映现实世界的“镜子”,但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看来,老舍更像是“一架多功能的相机”,他的作品在对现实世界的观照中有着更为丰富的视角和意涵。

文汇报|跟着故事去旅行——读《驼峰间:旅行、探险与征服》

—在《驼峰间》的序言里,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达姆罗什教授写道,“本书核心是前现代时期旅行与讲故事的交织”,“这个时期(现代全球化开始的1000年前)最清醒的旅游者随意讲述最离奇的故事,并将其与对外国风俗的最入微的观察并置起来”;反过来,“想象性作家也把去往远方的旅行作为探讨家乡现实问题的方式,通过与异乡风景构成对比来重新审视自己社会的风俗和关怀”。换言之,正是在故乡与他乡、真实与虚构的对比映衬中,旅行中的故事徐徐展开。

友情链接